习近平曾形象地表示,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4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惠于这一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多的沿线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跳跃式发展机遇。也正是他们的加入,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让愿景与行动紧紧相连。
共享新未来:开花结果人民受益
俄罗斯《导报》曾刊文指出: “‘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大道至朴。让沿线国家人民实现文明互鉴、有无互通、红利共享,是“一带一路”合奏曲的灵魂乐章。
古丝绸之路繁盛之时,亚非欧三大洲的文明典籍在驼背上历经跋涉得以传承交流。如今的新丝路亦被赋予新的思路。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见证2016中埃文化年拉开序幕。夜幕下的卢克索神庙熠熠生辉,舞台上的中国红灯笼与埃及金字塔形象相映成趣,中埃文明在这一刻完美交融。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并提出,中国将在未来10年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邀请1万名孔子学院师生赴华研修。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由中国发起的“丝路书香”工程,旨在遴选一批经典图书和优秀当代图书互相译介到对象国出版发行。这个富有新意的项目吸引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斯里兰卡、摩洛哥等多个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双方经典作品和优秀当代图书互译机制。
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发表演讲时,向一位当地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就是今年已经87岁高龄却坚持每年访华的秘鲁汉学家吉叶墨。吉叶墨多年痴迷于中国文化,把中国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吉尔吉斯斯坦姑娘阿依达也喜欢中国文化,她用简单的汉语和记者开着玩笑,说自己想去北京看看。据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悄然兴起中文热,仅吉尔吉斯斯坦一国,就有6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数千名大学生学习汉语。
这条路上,文明互鉴与文化传承不断得到追寻与守候,这是交流与共享的合奏。
在第八十届德国柏林国际绿色周活动中,来自巴伐利亚的一位游客在中国展厅品尝了一杯紫鹃红茶,他竖起大拇指:“中国茶,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