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两会热词之一:反腐“杂音”如何破
目前中国的反腐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举世瞩目,小编已经记不清这两年有多少高官被拉下马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杂音”,今年初,中国官方媒体发出“反腐败可能会面临腐败‘反制’”的警报。人民日报刊发系列文章,驳斥“反腐败导致干部不作为”“反腐应当缓缓手”等杂音。这场“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的斗争面临复杂形势。
中央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已明确提出,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2016年元旦以来,已有至少6位部级以上老虎“落马”。今年两会的反腐话题,自然少不了“力度”与“节奏”两大反腐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相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全面从严治党仅仅是开了个头,任重而道远”。这是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中的五条工作体会之一。
这一重要体会,是在综合考量历史经验教训与当下反腐败斗争实践基础上得出的,是对新时期腐败发生规律与反腐败治理路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是我们党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态度与决心的展现。
历史与现实的考量
回顾历史,古今中外,国家的衰亡、政权的更替甚至文明的消失……后人在为这些关键节点把脉时,腐败总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高频词。纵然腐败不是某一政权轰然倒下的最后推手,也早已掏空了执政的根基、透支了群众的信赖。
现实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或有不同,但仍然像挥之不去的幽灵,成为所有国家和政党共同的敌人。
事实不容置疑:“腐败,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腐败危害之大、“生命力”之顽强,谁轻视谁就要栽跟头,这是历史的教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正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得出的科学认识。
任何权力都面临被腐蚀的危险,执政党永远会面对与腐败的斗争。从周永康、徐才厚等握有重权的高级别领导干部的腐败,到马超群等权力不大却贪腐上亿的事实,从权力集中部门到清水衙门都不时有腐败分子落马的现实,无不印证有权力就有腐败的古训。
著名作家二月河认为,“腐败不会导致速亡,但腐败能导致必亡”。没有哪个政党希望重蹈历史的覆辙。解决腐败问题,首先需要正视腐败,既要承认腐败长期存在,更不否认当下存在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