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1616.522,-13.31,-0.82%)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篇涉及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大文章,当前要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这六项重点任务。
但是,必须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务。决不能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等同于压缩粮食生产,决不能搞运动式调整,务必要保住粮食生产能力。
亮点三
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这块“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是短板。“三农”发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在决胜阶段的今后五年时间里,要时不我待,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确保亿万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农村“短”在哪?最直观的“短”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历史形成的城乡面貌反差,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现象依然存在。怎么办?一号文件提出了“两个重点”,即把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当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是从农村扩展到全国的,这次文件提出率先从建档拉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又走到了城镇前头,这就是下大气力。
农业农村的“短”,还在环境和生态上。面对有限的农业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和高效利用“双管齐下”,对耕地和水资源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
农村最短的一块短板就是脱贫。2014年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如果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农村还有大批贫困人口,那么小康社会的成色就会受到影响,人民群众不会满意,国际社会也会质疑。中央下了大决心,做出了大决策,就是到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为此通过一揽子重大举措,来打一场脱贫攻坚战。过去叫扶贫攻坚,现在叫脱贫攻坚,从“扶”到“脱”的一字之变,折射的是必胜的坚定信心和深厚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