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7115人。其中,全日制硕博研究生1408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593人。有教职工4421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名、专任教师1339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219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1.47%。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8人,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6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25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6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23人,“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6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23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2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52项,获得资助经费4.7亿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89项。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90项,获得成果488项,其中国际领先10项、国际先进32项、培育新品种35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5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13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加入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构建国际合作大平台,推进了与国外著名高校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与青海省着力发展的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盐湖化工、装备制造、金属冶金等传统产业等联系紧密,并且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青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与特色材料、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