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文化的构建是领导者的责任和工作。团体中的个体并不十分关心团体会有怎样的文化,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在领导所倡导的文化中该怎么做。同时,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团体中被认可的行为准则被解读为一个个的象征元素,从而逐步形成其思维中的象征体系。而一个团体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其团体成员统一的象征体系的建立过程。比如儒家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是孝道。儒家为了让人们遵循孝道这个文化元素,制定了很多的行为准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三年之丧。即父母过世之后,做子女的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三年的守孝期中,子女需身着孝服,吃粗茶淡饭,不能外出工作,不能有娱乐活动。孔子的学生宰我就对这一行为准则提出了疑问,他向孔子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年的服丧期宰我认为太长了。孔子的回答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意思是我们刚出生的前三年,是没有自理能力的,这三年全靠父母的照料。那么父母死后,我们也应该用三年的守孝来回报父母当初对自己的爱。这里孔子所指出的,正是三年之丧这一行为准则在儒家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行为准则背后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本身的功利效果。比如墨家就批判儒家的三年之丧,认为在人们服丧的这三年里,生产力被闲置,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儒家之所以要坚持这样的行为准则,正是看重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对人们形成孝道这一统一价值观的作用。
上面这个结论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制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时候,往往只是看重了这些行为准则的功利效果,而忽视了它们背后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构建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清楚的是,任何一个行为准则都会以某种象征意义被团体中的个体解读。而这种解读便形成了个体对于这个团体文化的认识。而构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建立一套为统一的价值观服务的行为准则,同时为这些行为准则赋予明确统一的象征意义。
三、统一的价值观如何被提出
这个问题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即团体统一的价值观是领导者根据该团体的特点、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目标提出来。这里有必要将这几个要点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对于团体的特点,这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问题。比如前面提到,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层面;同样是中国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文化也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所谓的地域文化区别,这是第二个层面;同样是南方人,四川人的巴蜀文化和湖南人的湖湘文化又是有区别的,这是更深一层面的地域文化区别,也是所谓的第三个层面。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古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这便是团体特点的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