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饺子还有个故事。古代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看到数九寒天之时,许多穷苦人家仍然衣不蔽体,有人甚至冻坏了耳朵。心里很急,为此专门研制了“偏方”为穷人们舍药疗伤。这偏方的做法就是将一些祛寒的药材和羊肉、辣椒一起放在锅里煮炖,然后切碎用面皮包着再煮熟,即可食用。此“药”状如耳朵,故取名“祛寒娇耳汤”,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下肚,便会觉得全身舒畅,双耳发热,疗效显著。于是张仲景就从冬至起,一直到大年三十天天舍药,直到治愈了所有乡亲的冻伤。为了纪念这大善人大夫每逢冬至人们也自己仿着做“娇耳”,天长地久,成了习俗,“娇耳”的雅号也因为拗口而逐渐变成了“饺子”。过去穷人吃不起饺子,就是能吃得饺子的,也是包两样,一样是白粉肉馅的,一样是荞麦面菜的。白粉肉馅三十晚上吃,荞面菜馅的正月吃。
这时,满村上空硝烟弥漫,鞭炮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等我们从外面带着一身冷气和硝烟味回来,妈妈已经把一锅飘浮着像天鹅一样的饺子捞出来了。煮好的饺子,先供灶王,保佑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再敬祖先,保佑全家和和美美,顺顺当当。然后全家人才能吃。奶奶把腊八蒜和醋香油分放在小碟里,听着隆隆的鞭炮声,吃着妈妈包的年饺子,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吃了有钱的饺子。“奶奶,我吃了二个钱。”“好啊,好事成双。”“奶奶,我吃了八个钱。”“好啊,八方进财。”“我吃了四个钱。”“好啊,孩子四平八稳。”无论你吃几个钱,奶奶都说好,也总有一套吉祥话送给你。
守岁,是指终夜不眠,守着新年到来。旧时守岁,比较单调,家人围着火盆而坐,吃着冻梨、山里红、嗑瓜子,谈笑说乐。老人讲古,破闷儿,或打纸牌。孩子们支咯拉哈,直到天明。
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子时一到,全家人都穿上新衣、新袜子,本属年的人还要穿上红内衣,系上红裤带,意为新的一年走红运。人们提着灯笼,带着香和烧纸到街上去接财神和喜神。接完神后,全家人要在祖先案前焚香上供,虔诚叩拜。然后依次给长辈拜年。这时孩子们最为活跃,因为给长辈拜年叩头会给“压岁钱”。还有抱柴习俗,从屋外往屋里抱柴,意为“添财”。家家挂灯笼杆,扎上松枝,高挂灯笼。与此同时,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烟花,以驱邪除灾,增添节日气氛。
拜年、扭秧歌
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早起,换上新衣,在家庭、邻里之间,相互拜年问好。拜年一直持续到整个正月。先拜本家、本族,叔伯之亲,次拜外戚,再拜朋友世交及邻里。新婚夫妇一般在正月初二这天,带上四彩礼拜老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