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宜昌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宜昌的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扬尘”,“尘”跟“陈”同音,也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也俗称“打堂廊”!腊月二十四就是小年。关于过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还有很多讲究。老话说: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这一天,老百姓要烧香敬神了,还要煨汤吃肉。晚上还要在灶神面前供上一块糯米糖或麦芽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向玉帝汇报时能讲就讲,能瞒就瞒。这一天还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所以以前的姑娘嫂子还要用红绿剪成嫁衣压在灯台底下,为老鼠送上一份厚礼。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为过年的各方面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取“团团圆圆”之意,吃了可以“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在这期间,丈夫要和妻子一起去岳父岳母家,送上钱物,俗称辞年。
接下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了:“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鱼肉;二十七年事毕;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
腊月三十,要贴对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煮猪头肉,还有冻鱼,卤香肠还有肉,做烧肉还有蒸菜等等,最热闹的要属吃团圆饭了,正午十二点,一家人团团围坐,边吃边谈。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吃饭的时候还要点上灯。当然,吃团圆饭也不会忘了已故的人,通常都会在桌子最上方(俗称上席)摆上碗筷和酒杯,这摆放也是有讲究的,筷子必须搁在碗上边,表示已经让他们吃过了,然后把杯子里的酒倒在地上。在吃团圆饭之前,要放鞭炮,这时是要非常谨慎的,因为鞭炮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的运气。傍晚的时候还要给已故的人送灯,常常是晚辈带上蜡烛,在他们坟前点燃,让逝去的人也过年。晚上,要洗个大澡,预示着洗掉一年的晦气,换上新衣服,一家人围在火炉旁,吃着年糕或是水饺,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吃饺子时,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人们一边聊天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家里的灯都必须亮着,一直到转了钟,才算完成了守岁。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小孩子们,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正月初一天一亮,马上就要放鞭和炮竹,这就是接年!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拜年在宜昌也有很多讲究,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亲友;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很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寺庙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
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倒垃圾,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以免走了“财喜”。
一直要等到初六把这么多天积累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宜昌关于过年好有很多歇后语: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三十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
过年在中国人的心里是看的蛮重要的,“有钱没钱讨个媳妇过年。”过年的方式尽管发生了变化,比如年饭到酒店吃,短信或上网拜年,外出自驾游等等,但追求团圆和“有余”的文化观念却一点也没有变。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