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桃”。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可见一斑。
祭财神
民间于正月初二祭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此时商家最为重视,多供三个财神,即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增福财神。供品多为羊肉、雄鸡、活鲤鱼、年糕、馒头等。将火燃于酒杯中供神,据说取“火酒活鱼”之意。送神时,把松柏枝架在芝麻秸上加黄钱阡张元宝当院焚饶,噼啪作响。
有虔诚者去五显财神庙烧头股香,并向该庙财神借元宝(金银纸锭),即借财气,求财神保佑发财。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