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60周年州庆放假安排(2)

节日习俗2018-07-13李一老师

雷山西江,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静静地度过了1700多年的时光。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举行,西江千户苗寨一鸣惊人。

当年国庆节的第一天,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中外游客近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

依托旅发大会,黔东南州走上了“举办一个节会,打造一个品牌,开发一个景点,树立一个形象,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等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按照国家A级旅游区的要求,进行了整修、扩建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档次。

世界旅游组织4次考察黔东南,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达30个。“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品牌更加响亮了。

青山绿水的黔东南,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远古的历史烟尘并存。依托其结构性特点和民族性特色,及其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不可代替性、原始神秘性、群众参与性和双重互补性特征。

自治州通过大旅游这个平台,推动民族歌舞、民族商品、手工艺品、生态农产品、民族餐饮等走向市场,使民族文化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成为老百姓自觉保护、自愿传承的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致富手段,不断提高他们保护、挖掘、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产业协调发展,全州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酒店169家,星级农家旅馆826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821家。

“前店后厂”的乡村民族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和“前店后家”的乡村民居旅馆经营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乡村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实现了“脑壳子”和“钱袋子”的双赢。全州旅游从业人员260992人。全州有25000多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脱贫占本地居民人数比例的21.36%。旅游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旅游增长由2007年全省的第三跃居全省第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日渐强盛,已成为贵州一颗耀眼的原生态旅游明星。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评价说,“十一五”期间,黔东南的生态旅游、原生态文化旅游走向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黔东南原生态旅游在中国旅游产业中增添了多彩的一笔,把民族原生态的形象,不仅展现给中国旅游业,而且在世界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产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