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感方面:自杀者通常有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和内疚的情绪特征,多数自杀者有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倾向,常以冲动性的行为如酗酒,过量服药,自伤自残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人际关系方面:常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回避社交,难于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对新环境适应困难。
4、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专家认为,从自杀者的性格特征看,过于内向,孤独、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而这些性格特征常常与偏颇的父母教养态度,复杂的家庭关系有关。
一般人总以为自杀行为是忽然发生的。其实不然,自杀者从决心要死到付诸实施,常要经过种种心里冲突与苦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发出许多讯息,称为自杀预告症侯。学者指出,60%至80%的自杀个案都曾在自杀前直接或间接的提到想死一事,这是一种求救讯号,他是在向亲友说:“我已无能为力!”、“我已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请救救我!”。可惜的是,许多父母或老师对此警讯常常不够敏感,直到自杀成真后才会恍然大悟,想到自杀前曾听到他们的求救讯息,只可惜为时已晚,伤害已经发生。所以如果我们了解自杀者的心理特征,预先防范问题的发生,会比问题发生后再去处理来得有效益。
自杀预防的一般措施:
1、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大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对中小学生讲授各种生活技能;建立社区心理卫生网络,使有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化帮助和诊治。
2、普及有关预防自杀的知识
增强广大公民有关自杀的知识,使人们了解自杀,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对自杀行为者予以同情和理解,而不是歧视,对减少自杀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减少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
加强有毒物质(如农药和灭鼠药)的管理;加强精神药品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处方量,精神病人的药品应由家属保管;加强枪支、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对自杀多发场所进行巡视、管理。
4、医务人员的培训
自杀者常先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有关预防自杀的基本知识,对接触自杀病人最多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对预防自杀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