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是现代化必备的文化基础 ——对印度语言教育的思考(2)

教育动态2018-12-15王新老师

正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阅读大量的最新英文原著,不仅对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有了透彻的了解,还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了总体把握,在其过程中也锻炼了英语思维方式,同时培养了独立思考学科问题的能力。

此外,英语还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除个别文科外,印度的大学全部采用英语教学,教师用英语讲课,学生也用英语提问及回答问题。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全方位的英语学习环境,“专业+语言”的英语教育为印度培养国际交往人才带来了极大优势,也为今天印度的服务外包优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已成为衡量其实力的重要因素。语言运用的总趋势是从单语到双语、多语。现在世界并不是英语世界,而是多语言的世界,因此只用英语和世界各国打交道还是不够的。为了大国崛起的梦想,印度调整了“三语”模式方案,在“扬”印地语、英语的同时,并不“抑”多种外语的学习。新方案规定,除了英语和印地语之外,还应加强欧洲语言的学习。印度近年来也从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角度,鼓励藏语、汉语、日语的学习。

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尽管很多人学习外语,但实际上掌握的语种数量非常有限。在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6000多种语言中,我国有所了解的有100多种,能够较好使用的有20种左右,能够开设课程的不到50种。“一带一路”所覆盖的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涉及官方语言达40余种,但我国目前教授的语言仅20种。伴随“一带一路”的推进,任何一种外语都有可能为我们所需,如果储备不足,会制约发展,影响安全。因此,通过调整专业布局、增加语种数量、改善语种结构,来加快语言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基础和重要的表现形式。“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语言沟通是基础,“一带一路”需要的语言人才不仅要精通沿线国家的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语言、乃至部族语言,而且应当熟悉当地文化、制度、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语言教育除了基本的语言文学知识之外,还应强化相应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知识教育。

而且,“一带一路”倡议会带来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经贸人员、交通运输人员、法律政治人士、文学艺术工作者、历史地理研究者等跨国工作或在本国从事国际业务,因此,就这些人士而言,除需要掌握工作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还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因此,“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专业语言的学习,即“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必然趋势。

(孙茂华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董晓波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