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供给和师资配置仍然存在结构性不足,北京市高中教育资源在存量调整、增量配置与结构优化三方面亟待改进,以期实现新时期的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十二五”期间,北京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达到4.5‰,其中外来人口5年间增长了119.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3.6万人,人口的增速过快与结构失衡已成为困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根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估算,预计未来几年将增长120多万人。加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常住人口生育意愿有所增强,新生儿数量将显著增加。按照现在的编制标准,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未来5到10年,教育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尽均衡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学位、师资等教育资源将再度稀缺。提前规划,及早应对,调整区位教育资源集中与人口分布广泛的矛盾,成为北京市高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二)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畅通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首都人口和生源调控导致教师编制难以增加,师资培养供给严重不足,教师工作量繁重;与此同时,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北京市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排在全国前列,但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远郊区教师存在的缺编数量多、结构性缺编、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应优先解决。
2015年4月,北京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为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力量,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的交流将成常态。该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各区和学校深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学区制管理等改革试点,以强带弱、以城带乡,开展教师互派交流、“影子校长”实习、共同开发课程、共享学校资源等合作,以多种方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有效利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晋升渠道等杠杆,采取挂职交流、定期支教、区域内流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式,引导干部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的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与此政策相配套,为统筹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协调发展,2016年北京市印发《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本次改革打破了实施30年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的制度壁垒,改革健全了职称层级,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系列与小学教师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系列,同时将民办教师纳入评审范围,为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教师开通了职称评价通道,并在中小学教师职称新设正高级,打通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