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构建“终局思维”

教育动态2018-12-04李天扬老师

有这样一类家长:并非教育学科班出身,教育学专业书籍也没读过几本,又是平生头一回当家长,却有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处处以“教育专家”自居,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滔滔不绝。乍一看还以为他真有一套,仔细一听,说来说去,不过是当下一些教育流行语的“搬运工”,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穷养儿富养女”之类,不少人还喜欢把“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类话挂在嘴边。

对于这类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72.3%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不称职家长有点多,63.8%的受访者认为当父母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77.7%的受访者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和婚前阶段。

一些家长追捧的教育流行语,大多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现实验证,因为它们往往只是粗浅的方法论,且多属于个体经验,而非有高度的思维方式。如果家长能有一个清晰的宏观思维作为主导,将有助于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尤其是面临一些重要选择时,更为清晰、准确地做出判断,这就有必要构建“终局思维”。

源出围棋术语的终局思维,是指根据事物整体发展趋势,穿越层层阻隔,直接得出结果,透过结果来推导现在所需要采取策略的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以终为始,以未来反观当下,用一种崭新的视角研判眼前的行动。把终局思维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很有价值。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始,家长就应明确: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的成功与快乐,哪个更重要?孩子的健康与学业,哪个更重要?希望构建怎样的亲子关系?如此等等。这样一来,以未来反推现在,孩子在成长中的每个阶段应当做什么、不必做什么,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价值不大,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不难发现,终局思维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具体到希望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将来从事何种工作等,虽然也可以视作对终局思维的应用,但难免有过度主导孩子的人生之嫌。这其中的分寸在于,是对孩子的人生强行设计还是因势利导。眼下临近高考,在不少高三家长眼中,这不仅对孩子而言是一场大考,也是对自己十几年家庭教育成果的一次验收,或者说是他们眼中的“终局”。其实,高考固然重要,但最多只是孩子漫长人生中的一个“中局”。错把“中局”当成“终局”,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激进、偏颇的做法,多源于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