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状态下,孩子和孩子、家长和家长之间常有相互比较的某种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和赤裸裸的鄙视链不尽相同。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获得某种成就感,家长由之而产生喜悦和自豪,这种感受无可厚非。而所谓鄙视链不看孩子喜不喜欢、努没努力,就事先以外物加以标签、划以等级,殊不知这种鄙视链和自己或他人的孩子本身没有半毛钱关系。
鄙视两字本来就和教育的精神相互背离。教育从来就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认为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成才。鄙视链在某些领域或有存在的土壤,但在教育领域却很少灵光,因为人的成长最具有不可确定性,也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正是教育领域之于许多客观物质领域的特殊所在,也正是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
所谓教育鄙视链,正是部分家长用自己的虚荣和狂妄编织而成的“皇帝的新装”,穿上这身新装以后,家长们洋洋得意以为胜人一筹,殊不知暴露出的,正是自己的傲慢与无知。
愿每一个儿童都生活在没有鄙视的世界里,度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快乐童年。
(原载6月1日光明网,作者系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长江日报
“鄙视链”撕裂社会平等的观念
都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教育鄙视链”反映在孩子身上,其实投射的是成人社会的观念。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市场随之发达起来,孩子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开始拉大。这个时候,“教育鄙视链”不仅是金钱的竞争,也是家庭背景的竞争,家长们甚至将生活品质、文化素养的追求,过早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鄙视”是一种向下的比较,本来是有更高的追求,却转变成了向下的冷眼。生活品质的比拼,不是追求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喝到别人喝不到的酒,穿戴常人买不到的品牌。给小孩起英文名,是英语教育的一种需要,现在却变成装点洋气。我们的一些家长,从金钱攀比走向文化攀比,他们早早的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身份观念,恨不能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高富帅、白富美。
孩子的世界原本简单而纯粹,喜欢或者厌恶,全凭兴趣。许多激起孩子热情的事物,在成人看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教育鄙视链”以生硬的物质成本,给教育活动的一切事物贴上标签,以价格论贵贱,很难说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而孩子交往互动所反馈的相轻相鄙,不过是成人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的结果。它除了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不平等意识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