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是与我国当前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升学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地方政府在推进均衡方面,并无紧迫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更看重中考和高考的升学政绩,而集中优质资源,打造优质校,是提高中高考升学率的“好办法”。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这种想法就更强烈—本来教育资源就有限,如果再搞均衡,怎么和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学校竞争?可以说,以升学为导向的农村基础教育模式,让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有把乡村教育当负担的看法,对于乡村学校办学,有的地方政府,采取的战略是低水平维持—毕竟这些学校,无法给地方政府贡献中高考升学率。进而,在乡村地区,还出现抛弃“无希望”进大学的学生的趋势,对于学生辍学,有的教育部门、学校不是把学生劝回课堂,而是任其自生自灭。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关注的是当地的好学校、好学生。把优秀教师放在乡村薄弱学校,并不符合政府的教育政绩观。
国家重视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政策,与目前的升学价值导向,并不合拍。只要升学价值导向居于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就会打折扣,不是把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作为发展乡村教育的重点,而会从提高当地的升学率出发,把乡村的优秀教师集中到城市学校。必须承认的现实是,我国乡村教育,就是把当地优秀学生输送到重点大学,作为最重要的办学目标,这也是和乡村地区的发展脱节的。这种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乡村教育如今陷入荒凉困境的根源所在。优秀生源离开乡村到城市学校求学,优秀教师离开乡村到城市任教,感到升学无望的学生,不愿意读书,而留在乡村学校的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所以,在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乡村教育发展时,还必须整体思考、改革造成当前乡村教育困境的教育评价制度。如果不根本改变乡村地区的教育价值理念,乡村教育是很难走出眼下的困境的。而在现阶段,国家要意识到地方政府有可能打折执行政策,进而调整落实政策的方式,比如,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有必要探索直接把经费打入教师账号的拨款方式,而不再采取层层拨付的方式,这可避免中间环节层层盘剥、挤占、挪用,或者以统筹之名,把国家本来给乡村教师的补贴用到其他人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