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实施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2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重点实验室,17个省工程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1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4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在第13届、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荣获金奖1项、铜奖2项。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快速提升,“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2项。2013-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6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项(重点项目1项),三大检索论文1722篇,发明专利授权1100件(PCT1件),2013-2015年的授权专利数分别居全国高校第61、21、34位,2015年专利转化率居全国高校第32位。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0个,产学研基地295个,校企联盟369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据全球自然指数数据(2015年3月1日–2016年2月29日)显示,常州大学WFC分值在内地高校位列第43位,江苏省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