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越大,越不服输,越能被激发挑战激情,他就是这种类型的人。”果真,主意拿定后,王俊开始用功发力。
“王老师,我们两个一定会成功的!”填完表那天,在东台中学“成才楼”的圆拱形窗台下,王俊两眼发亮,双手紧握王兆平的右手边摇边说。这情景在王兆平的印象中已永久定格。
父母很注意传递正能量
25日中午接到记者电话时,王俊父母王世高和陆俊华夫妇正在银行办事情。当搞清楚是来采访关于儿子的事情时,两人立即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与记者交流起来。
“院士啊?哦,这事我们知道,只是个候选人呢!他那个门类里面优秀的人很多,中选率很低,不一定能选上的。不过我们还是很高兴。”
“他工作忙得很,平时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实验最忙的时候三四年不回来都有过。都是我们去看他啊!”
“他比较有主见,很开朗随和,与同学个个玩得来,与好多老师也都玩成了铁哥儿们。”
“从小到大,都不停地会遇到好老师,都会得到他们尽心尽力的帮助,直到现在还是不断地得到培养和扶持。”
“也没什么经验啦!我们生他晚,就一个孩子,还是比较娇惯的,但始终把握住一条,就是必须走正路子。平时自己以身作则,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家庭气氛轻松和谐,注意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25日记者打通王俊电话时,他正在贵阳参加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他很是惊奇记者远在盐城,却能得到他的深圳手机号码。听说记者刚和他妈妈说完话,他甚为讶异:“天啊,我妈妈!”被问起院士候选人的事,他立即表示,这个事不要报道,不值得报道。记者再三说服,他还是坚决拒绝,但态度和口吻都相当委婉:“这只是一个过程中的事,我要说的和你所知的都差不多。”实在被逼急了,他还是守口如瓶,淡淡回应一句:“哦,这个以后再说好吗?”只是在谈及其他话题时,他才显示出健谈的一面。
王俊简历
王俊1976年出生于东台。5岁入读东台市实验小学,16岁以东台总分第三、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同时辅修数学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被保研,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专业成绩优异,英语水平突出,他被中科院基因组学专家杨焕明研究团队选中,走上基因研究之路。
王俊语音片断
“重构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把现有的科学发现尽快地社会化,即能够做到老百姓能用,是我们想做的事。”
“基因是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想在最根本的东西上做一些改变,重新去构建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对农业的认识、对环境的认识。”
“不想去想太多个人发展方面的事情,只是想做事,做让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受益的事。”
“从未觉得自己成功过。荣誉都是集体给的,庆幸自己能借助华大这个大平台,做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