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营口地震带是我国东部活动性最强的地震带之一。 自公元前 70 年至公元 1973 年共记载到 4.75 级以上地震17次,其中 5.0 级—5.9级8次,6.0—6.9 级 4 次,7.0—7.9级3次, 8. 5 级 1 次。 发生于本带的 1668 年临沂 8.5 级地震是华北地震区中强度最大的地震,也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 4 次大于 8 级地震之一” 。 另外, 该带的海城地区又于1975 年发生 7.3 级地震。
该带位于江苏、安徽 [2] 境内的南段部分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无强震记载,但解放后安徽省五河一带曾有 4 级左右的有感地震。
四、许昌—淮南地震带
该带 “西起三门峡,东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一线以南,东界在郯—庐断裂西缘,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安徽省的阜阳、宿县地区和淮南、淮北、蚌埠一带处于本带东段。
该带“地震活动强度弱,频度低。自公元 147 年以来共记载破坏性地震 14 次,其中 6 级以上地震仅有 1820 年许昌 6 级及 1831 年凤台 6. 25 级两次。 这些强震主要集中在许昌和淮南地区” 。许昌—淮南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从公元 294 年至 1985 年共发生 7 次 5 级以上地震, 其中1831 年凤台 6. 25 级为该带的最大地震。1979 年该带中的固镇又发生 5.0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