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认为,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出国潮”中基本以知识精英构成的公派留学和自费留学人员目前回归的太少,而新一代以技术和资产为依托的出国人员还在大量流失。
“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心硅谷,软件公司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中有35%是华人。”王辉耀说。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总数字显示有100多万留学人员回国,但150万滞留未归的“人才赤字”更令人忧虑。
外国留学生来华激增,但“出国潮”依旧高涨
1950年,新中国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此后由于冷战和国家国力、影响力偏弱等原因,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一直不多。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逐渐强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生活,每年都在以数万人的规模增长,从2003年不到7.8万人猛增到2011年的29.2万。到了2012年,我国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28768人,来华留学生总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4项均创新高。
然而,伴随着来华留学热的,是我国依旧高涨的“出国潮”。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到国外读大学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国校友会网不久前发布的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他们大多数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
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近12万人,此后逐年攀升,2011年突破30万达到34万,2012年达到创纪录的近40万。
分析人士指出,从出国留学和接收留学的统计数字看,我国其实一直处于“逆差”的被动局面,2012年最高“逆差”达到了近7万人,而同期美国一直保持“顺差”在二三十万人以上,“这其实就意味着,我国用大量的国家力量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培养出的毛坯人才,轻而易举地就被别的国家廉价地大量挖走并在成才后主要为他国服务,而我们较少在这方面直接获利,更何况我们目前的政策并没有为国外的尖子人才来华留学后留下创业、工作创造最佳条件。”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发达国家在培养人才等方面存在既有优势,这必然吸引智力资源向其流动,“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