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不服
这样的改造,有的内容学生就接受了,但有一些内容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比如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会被点名批评和罚站。这在我们这边很好理解,把你置身于集体之外,成为反面教材,看你还敢不敢捣乱。但英国学生的反应却不是这样,首先他们觉得很新奇有趣,但渐渐的他们感到这是一种压迫,而他们的反应不是听话,而是反抗。一些学生开始故意捣乱,还有一些常被罚站的学生干脆罢课了。面对这种局面,中国老师终于使出了杀手锏找家长。没想到这带来了双重困惑。孩子们不理解,家长们也不理解:纪律不是应该学校来管吗?怎么成了我们的问题了?
水土不服还来自于教学方法,英式教育是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分组,不让学生感受压力,以鼓励为主。而中式教育则强调竞争,以及为此要付出的高强度训练。纪录片里提供了一个数字:到15岁时,中国学生每周做11小时的数学训练,相当于比英国学生多出3年学数学时间。于是英国学生开始听他们很难跟上进度的课程,开始上他们闻所未闻的晚自习。这种高强度的课堂学习,不要说学生了,就连旁听的英国教导主任都要疯了:学生上这么无聊的课,中国老师只是对着幻灯片讲课,这样的课我听20分钟就想拿脑袋撞桌子了。
纪录片里有一个叫费丽帕的女孩,是那种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她并不擅长体育。当她听说体育成绩会影响中国学生升学时非常惊讶,认为这对那些学习好却体育差的孩子不公平。而当她自己体育不及格时,她哭着说:我不觉得把自己和别人比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月教学实验的最后,是一场中国班级和英国班级共同参加的考试。在纪录片中,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英国老师,对中式教育望而生畏,都希望英国班级战胜中国班级。结果是,中国班级大获全胜。
美国的教育实验
可能很多人质疑这个结果,认为其中有偶然的因素。所以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案例。今年6月份,《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物理学家万维刚写的文章《美国衡水中学:穷孩子如何不当考试机器》,这回不是纪录片,是扎扎实实的教育创新。
在美国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普通人。万维刚给普通人列了三个条件:高中毕业,有份全职工作,还有先结婚后生孩子。做到这三点说难不难,只需要经济的支持和个人的自控力。其实我们都清楚,美国的贫困家庭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年收入比中国家庭收入的中位数还高很多。他们缺少的是自控力。文章介绍,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贫困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家长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管孩子。这使得他们很难得到足够的监督和管教,从而缺少自控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从高中毕业,不是因为高中文凭很难拿,也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要挣钱养家,而是因为沉溺于毒品和聚会,连每天按时上学都做不到。
所以说,美国穷人的问题不在于钱和能力,而在于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环境,朋友环境,如果没有自控能力,很快就融入其中了。而美国的一帮学者,尝试通过教育创新,改变这一现状,他们建立了针对穷人的宪章学校。所谓宪章学校,仍然算公立学校,仍然拿政府的教育经费,仍然对学生免收学费,但是其运营方式有非常大的自主性。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法,自己招聘老师,接受社会捐款,乃至在各地开分校。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教育学生的。首先是延长在校时间、增加作业量,通过繁忙的学业减少学生跟家长接触和出去玩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把学生跟周遭环境隔离开来,减少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完全不同于普通美国教育的理念。万维刚把它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两个基本点,叫做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这是考上大学的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