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文章最后注脚标明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交流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他们也再次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延伸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的文章。他们报道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16例存活超过五年。
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实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该文同1991年论文一样都是中文,内容不过是1991年论文的简介,而实际发现最早发表于1973年,到1979年已明确了对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于此一重要发现的年代毫不知情。
注:2013年2月,一篇睡美人式文献被发现,朝阳人民医院儿科:砷剂合并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体会,《辽宁抗癌战讯》,1972.4期。这表明1972年锦州朝阳人民医院已经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似乎没有针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该文的历史地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参见科学网博文: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张亭栋:关于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