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子女,李银河的儿子壮壮照片

今日新闻2018-10-28王新老师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子女,李银河的儿子壮壮照片
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子女,李银河的儿子壮壮照片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子女,李银河的儿子壮壮照片?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亲生子女,只有一个收养的儿子。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子女,李银河的儿子壮壮照片
第一次知道李银河的儿子壮壮,是在李银河的博客里。由于李银河研究的性社会学和其前卫的观点不被一些人接受,因此不理智的谩骂甚至无理取闹经常充斥耳边,严重地干扰了李银河的正常生活。令她不胜其烦。
看着那些恶评,我在想,如果没有相当的肚量,真的会被气疯。而儿子壮壮则能够让李银河忘记烦恼,重归幸福的生活。在李银河的家里,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李银河的天伦之乐,看到了她与儿子的幸福生活。
1989年,社会学者李银河在《北京晚报》上刊登广告,征集到45对自愿不育的已婚夫妇参加她的社会学调查。此时,李银河从美国匹兹堡大学读完社会学博士回国一年,正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师从费孝通。这位国内最早研究丁克家庭的学者也是丁克家庭的实践者。刊登征集广告时,距离她与丈夫王小波商量好结婚不生孩子,已经过去9年。
小波家哥哥弟弟,有生男的,有生女的。我的两个姐姐,一个生男的,一个生女的。小波就说: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李银河说话的声音柔软,不时带点犹豫,隔一会儿就呵呵笑一次,远不像她时常抛出的观点那么锋利:就是不想生呗,喜欢二人世界呗。觉得孩子一出生,总要把重点转移到孩子身上吧。当时做决定也没特别严肃,不是好像决定一个重大的、生死似的选择,轻松愉快地就决定了,觉得有孩子和没孩子也没什么大区别。
李银河记得,有一个王小波的画家朋友,孩子已经很大了,来家里做客,恍然大悟说:当初我们结婚的时候怎么根本没想到还有这种可能性?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没得选,结婚就是生孩子,现在想到这个可能性的人多了。
无后为大
因为自愿不育者那时在人口中的比例太小,李银河不得不放弃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改用了征集调查。这种方式不是很有统计学基础,是探索性的。咱们中国当时的社会分层主要是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这么几大阶层吧。自愿不育的,很明显地集中在干部和知识分子阶层,一般工人、农民不会自愿不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