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独创了通栏大标题,即一个主题贯穿头版,用超大号的黑体字,标题字数在7到9个字。下面附以彩色字体的小肩题,然后是大幅彩色新闻图片,引题则用红、蓝、绿等颜色来印刷,头版头条只放一篇长文,而同一期的《参考消息》头版最少三篇小消息。这个版式令《环球时报》在报摊上容易引起注意。
业务流程上,《环球时报》亦有独到之处。它建立了一套盯新闻制度,把世界上所有国际和地区按区域划分,每个编辑记者各负责一个区,每天报告该地区的重大新闻,除此之外,还列出一个国内和国外主要媒体的清单,每天有人负责盯住这些媒体,所有员工都要参与,轮流值班,遇到重大新闻随时报,即使整日风平浪静,也必须在下班前报出一个有效选题。这使得《环球时报》几乎不会漏掉任何重要新闻,并能随时作出反应。
911事件被《环球时报》内部视作快速反应能力的经典案例。当时编辑部员工分A、B组轮流休假,A组到张家界度假,B组留守。在驻美记者打回电话的两个小时之内,留守的编辑部成员会全部赶到办公室,连夜做出特刊,第二天早上见报,此时A组员工也飞回北京,接替B组连续做追踪和深度报道。
《环球时报》拥有强大的发行网,它在全国有46个分印点,9个发行站,每次报纸头版一确认,会立即告知发行站,确保早上8点报摊上可以买到报纸。《环球时报》在发行上几乎实现了100%的回款,长年保持账户大量的现金流。
《环球时报》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员工教育背景各异,大都以国际关系、外交、新闻、外语专业为主。这些年轻人不仅承担高强度工作,也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和纪律。《环球时报》不定期开设考试,内容多有关时事政治、新闻写作等,编辑部参加考试,成绩计入考核。聘用专家作为评报员,对每一期报纸挑错并点评,被挑出错误的编辑将被罚款。
《环球时报》另有一不成文规矩凡是与人说话,都要站起来说。一次有人到编辑部访友,一进门,所有人全部起立、来客吃惊地立在当地不知如何是好。《人民日报》有高层到《环球时报》视察,眼见全体起立的场景,对何崇元管理之能印象深刻。
它有极为严苛的上班纪律。每个员工迟到次数都会留下记录,早上9点上班,全年迟到超过10次降为试用期,所有员工必须24小时开通手机,和编辑部失去联络会面临重罚,甚至开除。
虽然要求苛刻,工作压力极大,《环球时报》还是不乏吸引力,2000年前后,《环球时报》编辑的年薪10万左右,中层或者骨干员工达到15万至20万,在当时处于媒体的高薪阶层,这种激励制度确实网罗到了大批人才,后来很多人出走后成为行业精英。
今天看,中国找不到第二家报纸外观像《环球时报》一样俗艳土气:封面左上方时红底白字的报头,它与右侧竖排蓝底白字或绿底白字的二条新闻标题区,构成最不和谐的颜色搭配,而红色报头右边土黄色底子的小方块,永远是药品广告。在中国各地都市报纷纷学习西方媒体版式设计的今天,只有《环球时报》依然坚持上世界中国报纸凌乱的审美风格。
虽然《环球时报》的风格为同行诟病,但它却逼得《参考消息》不得不学习《环球时报》:版式上,增大头条新闻标题在版面上的宽度,在右侧放置黑底白字的二条新闻标题,标题的语言风格上,由过去的端庄平稳向火爆直白靠拢。
《环球时报》土得自有其道理何崇元有个理论:一张报纸放在报摊上,路人从看标题到决定买的时间只有0.8秒,要在这个时间里影响读者,通栏标题要特别简练,要求字数是7-9个字,8个字正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