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
历史文化名城——沧州: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渤海之滨的古城——沧州市。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南接山东,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辖16个县(市、区)和沧州渤海新区、沧州开发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710万。京杭大运河贯穿市区。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环渤海、环京津经济开放区。沧州是一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兴沿海开放城市。因运河的穿城而过,把帆影点点和镖旗飘飘镌刻在了岁月的年轮。近年来,沧州已步入经济发展的高教网道,特别是随着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黄骅综合大港的建设,沧州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沧州既环京津,又环渤海,处于京津一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首屈一指。拥有黄骅大港和京沪、京九、朔黄铁路及京沪、津汕、石黄、沿海、保港等多条高速公路,邯黄铁路及沧京、大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我国北方地区陆路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沧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古城。一部《水浒》传天下,无人不知古沧州。《水浒》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历史上的沧州并非“荒原漠漠、风雪漫漫”。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闪耀着沧州人民的智慧光芒,也记录着沧州人民的奋斗历程。铸于后周的沧州铁狮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铸铁工艺品,印证着沧州人高超精湛的铸造技术,由此沧州又称“狮城”。时至今日,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7年省政府批准并建立的沧州“渤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冀中南、晋中南、鲁北、豫北,面向朔黄铁路沿线及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以港口物流为基础,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的区域性航运中心;河北及“两环”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隆起带;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2012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专门就沧州渤海新区发展建设召开会议,明确目标和工作措施,举全省之力打造渤海新区这一重要增长极,为建设强省、和谐河北作出新贡献。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港和朔黄铁路的建成,为沧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沧州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沧州名人辈出,代有才杰。战国名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其医术精湛,妙手回春,被誉为神医扁鹊。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深远,传诵至今。清朝一代文宗纪晓岚,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部最大的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民间留下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晚清政治家张之洞,是清流健将、两朝重臣,他创实业,练新军,兴文教,成为洋务派领军人物。沧州自古多英杰,仅明、清两代沧州就有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霍元甲、霍殿阁、王子平、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士豪杰,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骄傲。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驰骋冀中大地,战功赫赫,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当代著名作家王蒙、音乐指挥家李德伦、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哲学大师张岱年等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沧州人的杰出代表。沧州素有“武术之乡”、“杂技之乡”、“铸造之乡”、“金丝小枣之乡”和“鸭梨之乡”的美誉。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东光铁佛寺、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等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内的“吴桥杂技大世界”为国家4A级风景区,“华北明珠”白洋淀已成为首批五A级风景名胜区和红色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