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4个,厅级特色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省厅级研究所6个;贵州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其中基础药理创新团队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图书馆藏书189万余册,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8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73”前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发表学术论文8160篇,其中SCI论文50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38项。近三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项,在贵州省高校排名一直保持第二位,其中2015年获得58项,在全国高校排名132位。201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各1项。庹必光教授及团队承担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碳酸氢盐分泌及其机制的研究”项目,在该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四、师资队伍
自建校伊始,学校群英荟萃、人才辈出,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生理学家吴襄、生物学家伍律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目前有教职工2963人(包括三所直属附属医院),有高级职称师资1115人,其中,二级教授1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39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4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候鸟型”人才62人。已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欧美、东盟、台湾多所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互派、教师互派等活动,筹建国际合作实验室,开展深层次的国际科研合作。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由于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近三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
新时期,全体师生员工生将继续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校训,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坚持内涵建设与发展,为早日建成西部一流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