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领袖1935观后感【优秀篇】(2)

观后感2018-11-01王华老师

导演周琦曾说,在拍摄完《通道转兵》后,一直想拍一部“不一样”的长征影片。 《领袖1935》颇为切中他的初衷,影片以周恩来的视角,采用现实与回忆穿插的非线性叙事方式,讲述他与毛泽东之间的革命情谊。这种表述方式既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红军长征中那段峥嵘历史,同时也以亲近、自然的风格,展示了我党领导团队中由分歧到肯定再到全面认可领袖的曲折经历。这种视角虽小,但小中见大,以独到的创意诠释着一个重大的主题,让观众随着周恩来的讲述和回忆,完成对革命领袖多维度的精神塑造。影片不仅突出革命领袖在面对国内革命斗争和抵御外敌入侵时的高瞻远瞩,还集中展示了他在军事斗争中高超的指挥艺术。尤其是对领袖患难爱情及与普通战士、百姓鱼水之情的刻画,让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有机交融在一起,把一个革命领袖心怀天下,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优秀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为难得的是,影片的新创意还表现在领袖人物产生的过程中,完全是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做到客观如实地再现。比如围绕着“要不要攻取打鼓新场”一幕,有争论有分歧。但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战略的高度予以分析,最终说服了领导集体,使红军避免了一次无谓牺牲。事后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是英明的。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对领袖人物的处理一抑一扬间也颇见功力。争论和怀疑是“抑”,耐心细致地说服和高层领导知错就改是“扬”,这种强烈的艺术对比,不但符合历史事实,也生动传神地映照出革命领袖坚持真理的精神品质。

影片的新创意还在于把镜头延伸到革命领袖面对艰苦环境谈笑风生吟诗对阕上。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处理,称得上是点睛之笔,不但让领袖的风采更加圆润丰满,也使影片从表现残酷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氛围。

如果说《领袖1935》从众多表现战争大场面的长征影片中闪现亮点,那就是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一段史诗,拓展了长征题材的创作维度。这也给更多的电影工作者一个启迪,红色电影不一定非要把焦点全力聚集于革命战争一线,讲好硝烟之外的故事,同样也能推陈出新,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电影领袖1935观后感范文三】

2017年4月13日我局组织观看了电影《领袖1935》,《领袖1935》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所拍摄的电影,讲述了在193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国民党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北渡长江,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难卓绝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史诗。电影谢幕后,我却不禁在心中思考,为什么工农红军在当时条件如此恶劣、经济如此贫穷、装备如此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冲破国民党优良装备的几十万军队,除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战术思想外,更为重要的莫属中国共产党全党全民族的团结一致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