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8日晚播出的第一集看,该剧很接地气,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比如某部委处长生活俭朴,吃炸酱面,骑自行车上班,可在其豪宅里藏着2.4亿元现金,相关部门清点时烧坏了几台点钞机。
关注反腐新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双面”官员不少。编剧也坦言,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在现实中基本都有原型。
与其说编剧大胆,毋宁说时代使然。现实就是反腐态势高压,打虎拍蝇不止步。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打掉的“大老虎”已有100多名,反腐真正做到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既然如此,反腐剧就没有缩手缩脚、嗫嗫嚅嚅的必要。
反腐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年一部名叫《苍天在上》的反腐剧吸引了无数观众。其后,从《大雪无痕》到《国家干部》再到《忠诚》……反腐作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民众之所以买账,原因再简单不过,痛恨腐败,力挺反腐,而反腐作品道出了民众心声。
时隔多年,反腐作品再度升温,同样契合了这一逻辑。正如有网友表达的期望:支持文学创作反腐,不忘初心,将反腐工作进行到底。
观众看反腐作品,绝不只是猎奇或者看个热闹,而是呼应中央反腐,希望通过制度建设压缩腐败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作家或编剧来说,创作反腐作品,当然也不只是展现腐败成就,而应该通过剖析腐败原型,挖掘出人性是怎么沦丧的、贪官是怎么“养成”的,这才能体现反腐作品的价值。
从中纪委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一书,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是好事。可以预见的是,反腐作品还将持续升温,如果这些作品能够提振民众对官员、官场的信心,并为当前反腐提供动力,助推构建清明的政治生态,则更让人欣慰。反腐没有完成时,反腐作品恐怕也没有完成时。
【湖南卫视2017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四】
近几天来,一部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创下了收视新高。剧中检察官与贪官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戏码,我们在拍手叫绝的同时也在深思,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决心。以人民的名义将反腐进行到底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我们党在立党之初就立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荣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更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党。我们绝对不允许党政干部以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做着侵害人民利益的事。高度重视反腐工作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伟大领袖邓小平曾经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沉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时代精神永远不能也不会被磨灭掉。广大党政干部要时时自省,以为人民服为宗旨,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杜绝腐败,清廉执政,抵挡住糖衣炮弹的冲击才能拨开云雾,成为维护人民利益的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