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两优一先典型事迹片观后感(2)

观后感2018-07-13王华老师

“一方面,我难以回绝镇领导诚挚的邀请;另一方面,一旦选择回乡,我苦心经营起来的贵州企业将无人经营。如果不回,又怎么对得起生我养我的土地?”潘柱升在痛苦的煎熬中徘徊。2007年11月初,南庄镇领导带领的工作组第三次来到贵州请潘柱升“出山”,潘柱升动了感情,眼泪也流了出来。在故乡与异乡创业之间,他心灵的天平偏向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潘柱升的党性战胜了个性,跟着工作组回到了家乡紫南村,做起了“义工村官”。这一决定,“几乎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党性的锤炼 率先垂范把残局下活了

当踏上紫南村这片土地时,眼前的一切让潘柱升惊呆了:依然是遍地的垃圾、低矮的破房子、凌乱的行摊,以及怨声载道的村民。

一串串冰冷的数据又加剧了他心中的凉意。当时南庄镇全年村民人均分红4000多元,紫南村只有800多元,在整个南庄镇各村中倒数第一!经济落后和管理体制混乱,又激发了各种矛盾,恶性循环,紫南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摆在潘柱升眼前的是一盘难解的“残局”。

“怎么破局?如何落子?”潘柱升认真研究起紫南村。刚开始的几个月里,他在办公室里不断翻看关于紫南村的所有资料,日夜思索如何招商引资,如何提高村民收入,如何打造干部队伍。

为加快紫南发展,他常常与伙伴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为打消村民们疑虑,他作出“四不”承诺:任职期间,自己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为整顿党员干部队伍,他制定了每年一次由村民评议党员、由党员评议党支部的制度,让村民来给党员干部打分。发现自己的亲戚欠租,他甚至带着亲戚到村财务室交清欠款。

“领导和村民让我来当这个书记,不是来牟取私利的,而是让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村民造福。”潘柱升形成了自己的治村哲学:用好“非权力影响力”,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感动村民、说服村民,让村民跟党走。

在潘柱升看来,他的人生有两个舞台:一个是市场,一个是紫南村。在这两个舞台上,都经历了变幻悲欢,但从未被困难打倒,相反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中锻炼了自己的党性,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从2007年底到2016年,近9年时间里,共产党员潘柱升以群众的利益为导向,把这盘棋下活了!

党性的光辉 让紫南村成为中国农村典范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