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5周年献礼片大火种观后感3篇(2)

观后感2018-06-29李天扬老师

影片一开始,苗月用一群饥饿的孩子抓住了观众的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最深层的“种子”。“孩子挨饿是最让大人心疼的,底层人民最伟大的爱就是对下一代的呵护。所以,当《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流落到乡村后,虽然村民们没上过学,不识字,但是通过给他们讲这里面的道理,告诉他们要怎么样做才能有馍吃,有地种,有尊严,更重要的是能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他们就会不怕牺牲,自觉自发地跟着《共产党宣言》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苗月说,《大火种》的总投资只有1500万元,不可能拍成《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那样宏伟磅礴的全景式电影,所以必须紧紧扣住小人物的命运讲故事,将政治理念融在小故事里。

其实,在苗月亲自打磨《大火种》剧本之前,有人曾经提交过剧本,不过,她看完之后并不满意。“里面有很多情节,是为了商业上的讨巧而专门设置的,比如国民党是怎么追查这本书的下落之类的。可是我觉得这些情节并不合适,会矮化影片的政治诉求。”

在苗月看来,为了商业讨巧却不能依靠瞎编乱造去博眼球。“现在的观众什么没看过?惊险的、刺激的、离奇的,观众都看过。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真诚的表达去获得观众的认可,把一段看似寻常、大家都知道的历史讲好,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导演,希望与观众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还原历史面孔

“我让剧组工作人员去周边所有村庄找寻‘历史的脸孔’,他们找了1000多个人,拍了1000多张照片,我一张张看,最终选定了100多个人参与演出。这部片子里除了主演之外,全是群众演员,他们是山东农民最真实的面孔。”

细细看下来,苗月的电影有着她一贯的风格。从她最为人所熟知、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天上的菊美》,到《无蝉的夏天》《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热干面的味道》等文艺电影,都有着浓浓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个人风格。此次《大火种》也不例外。

苗月坦言,她喜欢唯美的空镜头,以及用来表达情怀的大景。在山东东营,黄河湿地的景色让她流连,也成为《大火种》影片中最美丽的风景。而在生活小景方面,她对真实质感的追求也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影片中,为了还原北方农村家门上贴着对联的真实感,她让剧组用刷子一遍又一遍地刷,将对联的历史感、古旧感刷出来;她严格要求服装、化妆、道具都要尽量复原历史,剧组工作人员将从网上下载的历史图片贴了满墙,存了满手机,每天揣摩细节;发现村里还有小脚老太太,她激动万分,让这些“活历史”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