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寿光百姓穷一半,富一半”
“看到这片地就会想起伯祥书记,寿北的老百姓你问问,种棉的、养虾的,谁不感激。”在通往双王城街道郭井子村的路上,棉农齐万华对记者说。
寿光南部土地肥沃,但北部却有背靠渤海的100多万亩盐碱荒滩,当地百姓生活艰苦,“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齐万华感叹道。
“寿光南部能种蔬菜,但北边土地荒凉贫瘠。”王伯祥下决心要开发改造寿北,“富一半,穷一半,半身不遂怎么行?”
时任大家洼镇党委书记的王守福曾劝说,县委书记干个两三年,只要不出什么差错,都能进步,这个工程耗力伤财,啥时能见效。
“我们干事情,都是给老百姓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王伯祥回应说。
20多年后,王守福告诉记者:“不是真正为了老百姓的事,王伯祥不会这么干。”
1987年10月,20多万人涌向寿北。王伯祥在工地坚守了45天,一天没回家。
“县委书记在工地,乡镇党委书记就都在;乡镇书记在,村支书也都在;村支书在,村民跑不了。”王伯祥说着自己的秘诀。
经过努力,寿北盐碱滩涂上开发出60万亩棉田,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
齐万华说,现在寿北的百姓比南边的菜农收入还高。
“党委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寿光的干部们说,不论是蔬菜大棚、寿北开发还是发展工业,伯祥书记都干就干好,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
“寿光那五年半,咱实心实意对待老百姓。老百姓浇地没有柴油,咱去找油;没有电,咱去找电;没有肥料,咱到外地买肥料……”王伯祥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
现年70岁的王伯祥面庞瘦削,身躯单薄,双眸明亮有神。任职县委书记时的老照片上,不管是在养虾场、棉田,还是蔬菜市场、工业企业,他衣着朴素,显得干练。
当地干部敬佩王伯祥的干练、务实。时任孙集镇党委书记的张延明回忆说,很多干部汇报喜欢“戴帽子”,这是王伯祥最反感的。
“一次有干部说起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他马上打住说,大话空话官话别说,就说你办了个啥事。”张延明说。
王伯祥从不收礼,不给“走后门”提供机会,自己的妻子一直到退休,民办教师转正的梦想都没实现。“不贪不占,干干净净,老百姓才不会戳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