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篇3
《百鸟朝凤》凭借方励一跪而华丽逆袭,但这一跪打的是情怀牌,有已逝名导的遗愿,有传统文化的坚守,有国产文艺片一直自带的悲情色彩。种种因素累加,恰好碰到了观众的痛点,让《百鸟朝凤》跳出文艺青年的小圈子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案例,却无法复制。对中国文艺片而言,依然是千疮百孔的残酷现实。方励的下跪固然刺激眼球,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人,但下一次还能通过下跪来营销吗?有人发现,对《百鸟朝凤》的支持,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同档期文艺片上映空间的挤压,如忻钰坤导演的《再见,在也不见》的排片场次就极少。近些年也有不少文艺片搞悲情营销,去年王小帅的《闯入者》上映时,就曾发公开信求观众力挺,但最后收效甚微。
除了下跪磕头之外,文艺片的营销还能做什么?其实,回望中国文艺片这些年走过的道路,虽然艰难但也一直在缓慢前行。2004年贾樟柯导演的《世界》票房只有120万元,2006年的《三峡好人》超过200万元,及至2015年的《山河故人》票房最终超过2000万元。同样是2015年,忻钰坤导演处女作《心迷宫》的成本只有170万元,但票房超过1000万元。在440亿元的全年票房中,一两千万元几乎可以忽略,对文艺片却意义非凡,意味着文艺片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市场,锁定属于自己的观众。
《山河故人》能成为贾樟柯票房最高的影片,凭的是18天时间里17场脚踏实地的路演,尽可能用商业操作的方式去吸引观众。而《心迷宫》的好票房也得益于点对点的宣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观众。回过头来再看《百鸟朝凤》的前期宣传,虽有大导演站台,却没有找到自己的观众,因此对票房并没有太大推动作用,才逼得方励出了奇招。
如何在市场中探索一套更适合文艺片的发行方法,才是电影人急需要做的。而主管部门扶持电影人建立一个有效的文艺片发行制度、渠道,比如扶持建设艺术影院或艺术院线,也迫在眉睫。像北京市为了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推出了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惠民低价票等种种政策。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补贴影院,让艺术片保持一定的生存空间,以低票价吸引观众,培养欣赏文艺片的习惯。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会抽取总票房的5%,用于加强电影行业宏观调控和促进国产电影发行放映。当全年票房达到440亿元时,就有22亿元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哪怕拿出一个零头用于艺术片的推广,那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相信一定会比下跪更有用。电影人不需要下跪,观众不是出于同情才去观影,那样才会形成文艺片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