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位山村老师,即使他是所有孩子的依靠望,所有家庭的希望,他依然逃脱不了“代课老师”的“代”字。面对妻子的劝告,他明知自己的选择让妻子受了不少苦,可依然不改变自己的决定,努力考试,努力成为被社会,被国家,被时代所接受和容纳的真正的教师。他恐怕心里对妻子始终是有愧疚的吧,这种愧疚,他转化成更持久的动力,而不会说出来。或许这就是一位教书育人多年的长者捧着的高度的自尊与信念。
感动我的第二幕,便是他戴着厚厚的眼镜捧着计算机书努力的学习,最后却倒在考试机房的时候。想起自己曾经初次接触计算机来的不适应、尴尬与窘迫,我便觉得,这位已经五十多岁,生长在穷山僻壤里的老教师,他能够像那天一样,坐在考试现场,坐在满是让他感到陌生与恐惧的电脑机房,已经是莫大的勇气了。而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能够在鬓发斑白的年纪,还这样“为难”自己?
就是那一份证书,一份他追求了多年的教师证书。而这份教师资格证上,又承载了多少沉甸甸的辛酸与渴望?
他因为过度紧张焦虑而晕倒在考试现场。看着他笨拙地用键盘打着字,慌张而局促,犹如一个小学生。可最终还是因为不够熟练时间限制而失败了。而作为演员,孙海英在这一时刻把那种紧张与窘迫表演得恰到好处,细致入微,令人称赞。
新的老师来了。他说:人家是大学生,教的比我好。然后长长地叹了口气。这一口气,充满了无奈,像是为他的教学生涯画上了句号。
人家是大学生,教的比我好。
难道,果真是这样吗?大学生不假,正式教师也没错。可好与不好,完全不在那一张资格证上,更不在他穿的衣服来自哪里。而在于,当他面对讲台下求知若渴的学生时,内心深处能否激起一丝丝奉献的渴望和怜悯的情感?
一个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令人真正尊敬、真正热爱的,不只是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或者手上有多少证书,也不是他毕业于某某名牌大学受过多少高等的教育。而是那深深的责任感,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心与耐心。能对得起“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二字的,又有多少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树立了孔子等老师的典范。把“师”和“父”联系在一起,更加说明了这是个尊敬师长,长幼有序的民族。而这种精神,却在社会不断的变革,不断地进步中,渐渐丢失。是啊,硬件力量增强了,师资队伍壮大了,可为人师表的却消失了。
有着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老师因忍受不了艰苦的教学环境和贫寒的生活条件而临阵脱逃,普通话说不好电脑不会用学历只有中学的老教师,却为学生呕心沥血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留守儿童当自己的骨肉般对待。恐怕,不一样的不只是手上有没有那一份教师证明吧。更大的不同,应该是心中是否对“教师”二字有着崇高的敬意和来自内心深处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