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朝代都会隆重树立“义门”典范,唐朝旌表“义门”张,宋朝旌表“义门”陈,明朝旌表“义门”郑,明朝初年的郑家达到了历史上恩荣的鼎盛时期。
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这个问题放在国家统治需要的大背景下很好理解,它表明了不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忠与孝与义是一源之水,家虽小,却是国之根本,只有将家的价值观与国的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最大化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朝廷需要“郑义门”这样的道德标兵,于是他们被一代代地旌表起来,朝廷希望天下人都像他们一样绝对服从指挥,为国家提供了家族生存的蓝本,为国人行为提供效仿的样板。
朝廷旌表郑氏,是一种国家行为,郑氏成为家的代言人,成为统治者的宣传工具,也成为国家推行价值观的试验田,所以历次朝代更迭,但义门郑氏地位待遇始终不变。即使乱兵和暴动者进入浦江县,那一双双血腥的手都不曾推开宅门,他们相互告诫,不得擅自闯入“郑义门”,那是一处神圣不得侵犯的领地,反之将遭受天谴。
师俭堂上挂着一块明太祖朱元璋手书的牌匾“孝义家”,孝友堂上挂着一块建文帝朱允文手书的牌匾“孝友堂”,有序堂上挂着一块朱熹手书的牌匾“忠孝传家”,它们深层次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是郑家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他们生存的逻辑,它如巨镜一般照耀着郑氏子孙,简单贴切地教导他们怎么做人。
郑氏家族与朝廷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有着数量众多的为官子弟,经济上也是富甲一方,这样的家族往往会坐大一方,成为遗祸地方的豪强,严重的将会影响国家社会的安定。但是,从三朝历史记载来看,郑氏家族恪守国法家规,更多的是在地方上担当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
回顾一下“郑义门”的历史,这个家族从不以强凌弱,一直和官绅、乡邻、佃户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每年协助官府修筑水利设施,拨出专项的资金用于铺路修桥;每逢稻谷欠收或者青黄不接时,他们设立赈仓,按月救济贫农谷子六斗;开办免费医疗站,为看不起病的乡邻治病,不收取药医费;设立义冢,出资埋葬孤寡老人;十里八乡遇到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或者邻里之间的争斗,只要请出郑氏调停,一般都能妥善解决。
这样的义举还很多,郑氏家族经常捐赠库存的白银和粮食,甚至有过毁家赈灾的行为,他们的仁义精神在物资匮乏社会中被极度赞誉,乐善好施也不是他们的一时快意行为,而是郑氏家族600年坚持不懈形成了家族传统,“义”成为郑氏家族最宝贵的家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