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觉得,和五四时期,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相比,我们老了很多,也疲惫了很多。似乎从我们开始,上一代人就灌输着犬儒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在二十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年轻人都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而且必须被改造的,只在世纪的尾巴处人们才发现,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你必须随着它转。这个尾巴恰好被我们赶上了。
我觉得我们太老了。鲍勃迪伦唱过,过我老了,现在我年轻了。希望他们长大了会变得年轻一些。
《在云端》的选角很有意思,老中青三代都有,本来这种手法很常见,不同年龄和生活背景的人在冲突中互相借鉴,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获得了成长。然而不同的是,本片里的萝莉较为保守,而克鲁尼却“激进”,我觉得在美国,这是一种特例,而在中国,却有些普遍了。
很多电影都在描写这样一种悲剧,两个本该在一起的人,其中一个人长大了。《牯岭街》里的小四和小明,《那些年》里的沈佳仪……当男孩用最炽热的情感对待女孩的时候,女孩却从中看到了幼稚;当男孩以浪漫而坚定的决心向女孩承诺的时候,女孩却从中看到了于这个世界规则的不适应。
现在的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要多庸俗就有多庸俗,功利主义的追求成了一种高尚,有意思的是,爱情越庸俗,婚姻就越长久,爱情一点也没有,婚姻就是永恒的。古代包办婚姻,离婚率几乎为零嘛。想到爱情不过是一种情感,而实际的利益确实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情况也就不奇怪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和我在一起吧,不是因为爱情,就像想要一个家了。一般而言,这时候我们应该恶心,并把脏东西吐到那个人的身上。可是这种赤裸裸的庸俗的,功利主义的爱情观却被堂而皇之写在微博上,并获得了无数的转发和感动。
所以不要担心我们这一代人。
六
“在云端”似乎是一种诱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有一种想要流浪的冲动,似乎从荷马时代就深藏人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了。但是我们要分辨出,这种流浪的冲动是克鲁尼式的呢,还是克鲁尼妹妹式的。
克鲁尼是把流浪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克鲁尼妹妹,是吧流浪当成一种生活的调味品,一如熟女把克鲁尼当成一个插曲。一个人把流浪当成生活的调味品的时候,他了太多的地方,见到了太多的人,但是那些统统和他们的生活无关,他们只是看看,就像观赏动物园笼子里的猩猩一样,这是一种亵渎。
很好玩的是,克鲁尼的妹妹和妹夫将两人的合影打印出来,然后交给别人,当他们到某些重要的景点的时候,把纸板放在那里拍照,然后把照片收集起来,竟然覆盖了一整个美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