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主战场纪录片观后感(2)

观后感2018-09-06李天扬老师

“如果说《1937南京记忆》是这段历史中的一个点,是一个局部切面,那么,《东方主战场》就是一个面,是一个整体。”闫东说,相对于之前的同类题材作品,《东方主战场》将从另外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上,中国战场开始得最早,结束得最晚。国土遭受的蹂躏、同胞死伤的惨重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14年的抗战中,至少有6年的时间中国都处在独自抗争的艰难时期,不仅以一国之力,用持久战的方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更是牵制住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因为如此,《东方主战场》第一次将中国抗日战争放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去展现和解读,同时也通过国际化的表达,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以往西方学者所忽视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作用。“所以说,《东方主战场》的立意本身就昭示了一个全新的视点和角度,为我们从更深层次来解读这场战争指明了方向。”

感动:曾经的人们今天的我们

在创作过程中,闫东以及整个制作团队也在经历着一种特殊的洗礼。他把这些情感经历浓缩成为两个字“感动”。“年初在加拿大多伦多时,我曾在大雪中专程拜谒了白求恩的故乡。也许白求恩在家乡时并非一个处处完美的人,但在万里之外,在中华民族抗战的洪流中,他的人生却升华到了令人敬仰的境界,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时,闫东动情地说,“在搜寻历史资料的过程中,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曾一次次感动了我们。例如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在最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冼星海目睹了抗日敌后战场的汹涌澎拜后,在延安的一个普通窑洞里,创作出《黄河大合唱》……这种精神与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一次次地将我们带入其中。”

在闫东的心目中,感动的另一重含义则是整个《东方主战场》的创作团队。从今年1月启动开始,在7个月的时间里,整个团队创作时间极其有限,但却肩负着要把《东方主战场》打造为扛鼎之作的重任。文学脚本和电视解说词经过近20轮的修改,在日、俄、美、英等国进行了学者的采访和外景的拍摄,国内拍摄共有6个摄制组和1个航拍组走遍了国内20多个省市区百余个地点共拍摄素材约300个小时,视觉特效制作238场,收集2400多张资料图片、130多部片子的素材……在如此的海量的工作中,包括闫东在内的所有人都把自己“压榨”到了极限。一位视觉编导在连夜修改片子后,因为极度疲劳,在开车的路上遭遇交通事故,虽然人万幸没有受重伤,但车辆当时就报废了,可他刚休息了几天就立刻继续工作。另一位资深制片主任刚从云南出差回来,紧接着又赶赴另一组,结果遭遇交通事故,现在仍在医院休养。闫东去医院看他,结果很快就被他“轰走”:“你快回去忙,不要管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凭借所有人全身心的投入,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让《东方主战场》成为了一部迈向国际水准的纪录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