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电影观后感,观看王伯祥心得体会精选范文(2)

工作职责2018-06-17三水老师

北临渤海,南抵青州,一条弥河穿城而过,将寿光分为南北两块。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而寿北却草树不生,120万亩盐碱地上的20万百姓生活异常艰辛。

“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面貌,大棚菜种得再好,寿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在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上发出了向寿北进军的号召,也由此开辟了寿光科学发展的先端。

1987年10月,经过8个多月的规划准备工作,一场治理寿光发展中“半身不遂”的大会战开始了。在寿北开发的前几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一个放牛老汉的草棚里。在与牛为邻的指挥部里,王伯祥一住就是45天。

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视察,在县城没找到县委书记,就来到了寿北建设的工地上。浑身是泥的王伯祥从窝棚里钻出来,老部长错把他当成了民工,问道:“你们县委书记在哪儿?”王伯祥答:“我就是。”林乎加打量着他,久久无言,后来感叹:“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

如今,再到寿北,一眼望不到边的防潮大坝宛若长龙盘踞在海边,经过综合整治的弥河格外辽阔。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寿北人民真的富起来了。

廉政爱民,形成“伯祥效应”

近距离采访王伯祥,这位患过食道肿瘤的老书记身躯单薄、面庞瘦削,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几小时的交谈中,他更多的是对当年诸多“错误”的自省。开发寿北和治理弥河,由于预算失误,导致工期延长的事让他至今念念不忘,虽然同收益相比是那样微乎其微。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伯祥为百姓的利益敢闯敢干,但对自身要求却又异常严格。

作为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坐驾”先后是双排客货两用车、北京帆布吉普车、老式伏尔加轿车等,且都不是新购的。他对车的要求标准是“只要不误事,什么车都行”。

社会上一度出现了攀比车辆档次的现象,但在他的表率下,寿光却“风”吹不动,既节约了资金,又促进了廉政建设。

寿光人将此称为“伯祥效应”。

王伯祥在不足六年的任期里,给寿光留下了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留下了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风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