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
我国扶贫数据库建设相互孤立,各自地区的数据缺乏沟通和共享;另外数据库不够完善,除了贫困人口和贫困户的数量、地区分布等,对于贫困地区气候、主要收入来源、健康及医疗保障等很难全部纳入数据管理;同时对数据的应用不够深入,缺乏全面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无法科学地进行帮扶政策效果评估并提供修改建议。
“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源,集中在扶贫中的数据获取难、分析难和管理难。随着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徐晓兰说。
她为此提出了5点建议:
一是拓展贫困地区的数据获取维度。在人工工作的基础上,打通扶贫系统与国家其他系统的网络连接,将当地气象、工商、经信、农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科研机构与扶贫相关的数据库接入扶贫信息管理,共享当地的气候、水质、土质、经济、生产等信息。
二是加强对国家发达地区可以支出物资和人力资源的监控。除了物资和人力的品种、质量和数量等之外,其地理位置、交通成本等也要一并纳入网络监控。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三是更高频率的数据跟踪和更新。在现行科技和经济条件下,在网络建设和服务器搭建方面使用更好的硬件和软件,尽可能提高数据跟踪和更新的频率,使数据尽可能做到更新、更准、参考价值最大化。由此作为参考而制定的相关政策必然更加因地制宜。
四是通过科研立项方式加强数据分析及应用。发挥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优势,鼓励相关学者研究扶贫数据和模型,从而为贫困地区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持下实现“授之以渔”。
五是构建大数据处理和云管理中心。将各地扶贫数据库、大数据模型、相关政策等通过网络连接,在顶层设立云端大数据处理中心。实现扶贫数据的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透明、高效、精准和全面。
代表委员小资料:
徐晓兰,女,汉族,博士,1964年2月生,陕西人,高级工程师,致公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兼秘书长。从1986年至今,一直在电子信息领域奋斗,分别在工厂、大学、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媒体、国有股份制公司、科技社团任职。在多个岗位上担任过技术开发、产业研究、规划设计、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等重要职位,负责组织完成了许多重大信息化项目,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管理水平。
曾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2012年出任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