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2)

读书笔记2018-08-30李天扬老师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比如曹操,绝对是刘备的一个死敌,绝对被丑化成一个大恶之人。当然,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对于神化的几个人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好,他们的英雄之处。但是,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曹操这个人物,因为此书对他的描写,是有失偏颇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任一,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站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使得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的用人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救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及时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人物与线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