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大全(3)

读后感2018-08-06王华老师

对人“实”。习近平梁家河的小伙伴这样说他:“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婆姨做什么,他就跟我们一起吃什么。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再粗糙的饭也吃得香,在穷的人也看得起。”在梁家河一对插队的北京知青王翠玉这样评价习近平:“在习近平眼里,没有高高低低,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他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这是很不容易的!”还有梁家河有智力缺陷的灵娃,在习近平卷好烟准备抽时,就把烟抢走,揉碎扔了,多次发生,但习近平从没恼怒过。乡亲们把这事看在眼里,说“近平这后生仁义”。这些“实”不是一天两天的,后来官越做越大了,可习近平还是和以往一样看待乡亲们,为吕侯生看病,资助村里困难户,为梁家河村通电、修学校、修桥而帮忙,一次又一次给梁家河村写信,鼓励乡亲们努力过上好生活。对人“实”,其实就是习近平高尚的人格魅力的外在表现,因为他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热爱人民,愿意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善于从群众中汲取力量,这是习近平对人“实”的根源。愿意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梁家河山乡变换,让梁家河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则是习近平对人“实”的强大动力。梁家河村民说,“近平和我们心贴着心”。

对事“实”。刚去梁家河,习近平还是个不足15岁的孩子,对农活可以说很陌生,可他向村民学习,不惜力的干活,从不“撒奸儿”,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样样精通,去了两年后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公分。后来当了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在梁家河沟口打水坠坝,不辞劳苦到外地学习办沼气,回村亲历亲为打下陕西第一口沼气,然后在全村推广,办铁业社,商品代销点,缝纫社,打甜水井,办扫盲班......那一样活路,习近平都是身先士卒,干得有声有色。处理村子里的事时,习近平“一碗水端平”。习近平后来说,“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个梁家河村子,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正是这样济世为怀的思想,使得习近平甘愿为了乡亲们而实实在在做事。对事“实”,这是习近平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始终装着老百姓的疾苦哀乐,甘愿为他们的幸福去奋斗,这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这就是“公而忘私”的精神。梁家河的老百姓说,“近平这个娃娃确实可靠,他也确实是为村里好”。

对生活“实”。从年幼时习近平就受到父亲习仲勋冤案的牵连,“文革”中,更是遭到不堪的对待。试想想,这对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心灵会有多大的伤害呢?为了躲避残害而远走他乡,从北京一下子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去,这中间会给人思想上有多大的冲击呢?习近平也有过短暂的彷徨,但很快他就接受了插队生活。白天和乡亲们一块山上劳动,到了傍晚时分就如饥似渴的看书学习。就在那样一个“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年代,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为了看一本《浮士德》而跑30里路去借书的习近平,成晚挑灯苦读。不但自己读,还发动身边的人读书。不虚度青春岁月,不辜负生活的厚望,“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这就是理想信念。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胸有大志,才能不荒废,不随意对待生活。“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个小山村,习近平从15岁到22岁,在这个小村庄里,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这样的一句话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