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突出模式创新,探索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发展途径。贫困群众受益是中药材产业扶贫发展的最终目的,我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基地+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药材基地发展模式和药材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提高药材种植规模和效益,推进中药材基地稳步发展。为了破解土地难流转、规模难做大、产业难集中的难题,管窑镇岚头矶等村探索药材基地“老板+农户+村集体”发展模式,采用老板投资建设药材基地,农户提供土地,村集体免费提供种苗,老板、农户、村集体各占70%、25%、5%的股份,实现三方互利共赢,利益机制分配合理,促进了药材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目前,管窑栀子基地已发展到一万亩,栀子鲜果市场价上升到每斤3.9元,亩平纯收入2400元,吸引了省内外药商驱车现场收购。今年,我县在漕河、张榜、檀林等乡镇推广该种模式,加快了土地集中流转,推进了中药材基地建设,据统计,今年流转土地3.5万亩发展了药材。同时积极推广“药林套种”、“药稻套种”高效种植模式,在油茶基地套种夏枯草,在杨树基地套种蕲艾,在中稻田里套种夏枯草,中稻轮作百合,通过种植模式的转变,增加药材面积,提高药材种植效益,全县实施“药林套种”、“药稻套种”面积有1万亩。
四是突出典型带动,扩大中药材扶贫产业的示范效应。我们在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上,采取龙头带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科技促动“四动”模式,注重发挥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典型示范效应,用鲜明的成果实践引导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中增收,使中药材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县审计局从2002年至今,累计组织投入50余万元资金,在檀林镇刘芳村十年扶植帮建银杏基地,目前已嫁接苗木1万株,成活率达到70%以上,已有1000余株苗木进入挂果期,栽种的10万株银杏苗木中,有2万多株直径达8公分以上,按市场价值可达2000余万元。XX县富源甜叶菊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在青石镇等全县八个乡镇,种植甜叶菊6000亩,与2000余农户签订订单,年收购甜叶菊近2400吨。大同镇石坪村全村有80%以上农户种植百合,种植面积2400亩,每亩毛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横车镇韩明秀、刘河镇石鼓冲村陈跃进、漕河镇瓮门村陈彬、清水河村陈中华、管窑镇王同华、檀林镇界岭村沈继周等种药大户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加速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发展合力。为了推动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建设,县委常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我县集中力量发展蕲艾、夏枯草、栀子、金银花、厚朴等5个主导品种。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中药材生产的意见》(蕲政发[2012]4号),每年精心组织召开了中药材生产现场会,整合老区转移支付、库区移民、土地整改、以工代赈、坡耕地改造等项目资金,建立中药材发展基金300万元,同时整合各种社区、部门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到中药材扶贫产业中,极大地撬动和促进了各部门和全社会投入药材基地建设的热情。县扶贫办在制定整村推进工作实施规划中,明确要求重点村必须有一个200亩以上的中药材扶贫产业。彭思镇充分利用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在全镇发展栀子基地2000多亩,刘河镇充分利用水利局坡耕地改造项目,发展栀子基地12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