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不仅承受着丧亲之痛,还背上了一身债务。1994年初,水渠眼看还剩600米就要贯通,修渠工程却因工程款用完而停了下来。黄大发与群众商议后达成一致,决定贷款修渠,按照土地受益亩数分摊在群众户头上。黄大发咬着牙,顶着妻子、儿子的埋怨,用仅有的三间老房作抵押从信用社贷了一万元,保证了工程顺利完工。
年底,渠通了,贷款也到了期,由于部分群众无力偿还这笔钱,信用社把黄大发告上了法庭。这是黄大发平生第一次迈进法院大门,还是坐在被告席上,已到耳顺之年的老支书像个孩子委屈地哭了。后来,知悉情况的领导出面,这笔贷款被作为“呆滞款”处理。
“他一辈子腰杆都硬邦邦的,说话做事得罪了不少人。”村主任沈仕章回忆说,干工作几十年,从村民到乡领导,黄大发得罪人不少。有人暗地使坏,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里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包谷秆也被一把火烧了,老伴坐在地里欲哭无泪,黄大发简单安慰几句又上山修渠。
发小杨春发曾被黄大发气得断了交往。“那时候日子苦,父亲年底去找他通关系多拿几斤救济粮没拿到,后来父亲就不搭他的话了。”杨春发的儿子杨光强说。
杨春发老人已过世10年整,杨光强帮着黄家打田插秧也帮了整10年。“父亲走前说没有黄大发修渠我们吃不上白米饭,他两个儿子一个残疾一个是个教书匠,农事到了要套上牛先去帮帮他家。”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黄支书带头决定的事情,我们二话不说就跟着干。”这是群众对黄大发的肯定。
全村黄姓人家只有三十多户,一百多户是徐姓人家,是什么让黄大发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
“是公心!”70岁老党员徐开伦竖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车厢里撒落的水泥,黄大发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坚决拒绝!
“修渠那几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二十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71岁的老会计杨春有记忆犹新。
老人种下的一百多棵李树结了果,有人劝他把果子拿去卖,他拒绝说:“栽下李子树就是拿给大家吃的,觉得好吃了,才会想去种。”
“我们共产党员要清白,不要乱吃乱喝乱来。我住了几十年的破烂房子,只要不漏水就行。既然是共产党员,就要先为群众打算,不要想把自己搞得堂堂皇皇的。”
律己以严,黄大发待人却宽。保卫组的徐贤寿绰号“猴子”,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不参加劳动,水渠修好后偷偷去挖个口子来灌自家的地。村民恼了,五花大绑送到派出所。黄大发跑去把人领回来,说服众人把开的口子留了下来。如今徐贤寿已是保卫组的组长,带头搞起了海椒种植,日子殷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