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争做六有青年心得体会(4)

党课心得体会2018-11-15李一老师

高校弘扬国家至上的报国情怀,一是要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瞄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推动产学研良性互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始终坚持知识传递与核心价值教育相统一的原则,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切实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是不断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努力做到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2、倡导勤学笃实的实干精神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们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改造与完善自己的认识论,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实现主体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箴言告诉我们,唯有具体的实践,才能有效检验与提升思维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高校就是要弘扬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实干精神,在广阔的实践中锻炼与磨砺青年对信仰的忠诚、对国家的感情与对人生的理解。倡导勤学笃实的实干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品质,重点在于养成大学生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态度。若没有勤学的品质,自然不会有创新人才的涌现;没有笃实的态度,也自然不会有“大国工匠”的诞生。

具体到人才培养中,一是要培育勤学的校风学风,营造勤学的校园建筑文化、后勤服务文化和日常管理文化,以学为先导,从榜样树立、活动设计和建章立制中引领勤学风气;二是要加强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没有科学思维方式塑造,很难培养青年面向现实问题的实践自觉;三是夯实以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形成问题域的关键场所,更是检验勤学的品质与笃实的态度的直接“试金石”,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要完善长效机制,构建普及性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参与机制。

3、遵循情理兼修的学习路径

青年成才,关键在学,情理兼修,方成大器。从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学习从来不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真理的追寻、对思维的重造、对生命的悲悯以及对自我的反省。现代大学教育从以赫钦斯、阿德诺等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开始,通识课程、经典阅读成为大学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理念也至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仅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素养,而且要具有与身份相称的文化素养;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具备符合人类生活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储备面向物质世界的创新能力,而且要具备面向现实的人的实践能力。高校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与经验,将知识传授与人格养成充分结合,将做学问与做人有机结合,践行情理兼修的学习路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