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分析

档案管理2018-11-27王新老师

  近日,关于大学毕业别让档案休眠的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弃档族日益扩容,全国约有60万以上的弃档族。这引发了人们对人事档案这一事物的重新审视与再思考。

  不可否认,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公共政策工具,我国人事档案制度对社会管理曾经起过作用。但如今,现行人事档案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其弊端与缺陷越来越明显。

体制内外影响有别

  人事档案是反映个人经历、道德品质、业务业绩、个性特点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是确定职员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的凭证和参考。青岛行政学院副教授朱艳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这样定义人事档案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事档案制度对信用建设、干部管理、国家安全、福利分配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新的用工制度的建立,一些企业中人事档案功能弱化,出现部分员工"弃档"的现象。朱艳鑫说道。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企业关、停、并、转,新的用工制度逐渐建立,这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加,职工的档案管理逐渐与企业分离。这意味着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加之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办理退休以及养老保险也开始与人事档案脱钩。可以说,在目前人才市场化的背景下,人事档案对流动在体制外的人们来说,已显得无足轻重。

  而就是这对流动人员来说可有可无的档案,对体制内工作人员的影响依旧重大。朱艳鑫举例道:对事业单位来说,员工的职称晋级、职位提升、工资确定、退休、出国等,都需要根据人事档案中的学历、工作年限、政治表现等记录来办理。

现行档案制度的不足

  按道理说档案应该是随着人的流动走,在提及现行人事档案制度的弊端时,劳动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一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道,但由于现在用工方式比较灵活,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属地、条块、流动和经办不是很便捷,所以造成了档案在交接过程中的衔接有一些问题,可能出现"档案没有随人走"的现象。我想在"弃档族"中主动放弃档案的应该不是很多,很多人还是因转移不便造成的被迫弃档。

  朱艳鑫认为,现在多数单位的人事档案制度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实行人档不分档随人走的封闭式管理,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机构不专业、管理手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这些缺陷造成了以下人事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