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述的是什么节日

材料素材2018-10-09李一老师

新春佳节,普天同庆,举上国下,一片欢腾。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日。春节是旧一年的结束,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它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是新旧交替,即所谓送旧迎新。中国人非常重视这一节日,一个人尽管远离他乡,总是想回家过节,一个家庭成员不管其平时分散在东西南北工作,春节期间就回家团聚,因此,它是社会团体团聚的好节日,又是家庭团聚的好节日,人们利用春节开展各种娱乐的、团拜的、探亲访友的活动,非常热闹。春节又是寄托一年新的希望。因而人们喜气洋洋,进行除旧迎新,祈求幸福吉祥。按传统的习惯,春节第一件事就是烧炮仗和吃团圆饭,然后就是拜年和各种喜庆的活动。

宋代王安石写过一首诗叫《元日》;“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就是记载我国宋代时人们过春节时的盛况。诗的大意是:爆竹一声送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春风把温暖送到每户人家,人们正在欢饮着屠苏美酒。初升的太阳光芒灿烂,照遍千家万户,门户上的旧符已除下换上了新的桃符。这诗写出了除旧迎新的一派新气象。诗中所写到的“元日”、“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是当时过年的习俗,是春节文化不可能缺少的年物,到了今天,有些被沿袭下来,有些则已消失了,或者变换其他形式而出现。下面我略举数例,以作解释。

诗题中的“元日”一词,在当时是指正月初一日这一天的。按传统的叫法,古代是没有“春节”这个词的,古代的春节原为“岁旦”,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岁”旦又称“元旦”、“元日”、“岁首”、“岁朝”、“岁祚”、“三元等”,辛亥革命后,将元旦改为“春节”,又将公历1月1日称作“元旦”。可见王安石的《元日》诗题是指春节这一天的。

春节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夏朝就产生了。元旦是指夏历正月初一日。《尚书·舜典》记载说:“月正元旦,舜将于文祖。”元旦又叫四始,《正义》论:“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故云四始。”视作一年中年、月、日、时的开始,赋以全新的意义。先秦时期,元旦还不成节日,这一天人们只在宫廷进行祭祀和宴饮,在民间喝春酒,到了汉代才正式把元旦列为令节,并进行各种节日活动,如祭祖,降神,为长者祝寿等等。真正成为节日是在南北朝时期,那时的元旦人们已有画年鸡、燃爆竹、悬苇索、乞如愿等各种仪俗。唐宋以后,又增加了拜年、正帖、宴饮和玩赏等各种活动。明代又在民间兴起“吃年糕”的习俗,称作“年年糕”,同时在室内还设有“行春”、“旺拍”、“节节高”和“万事吉”等各种装饰。清代在习前代之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合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珍美、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等等,使仪节更加丰富多彩。辛亥革命后,我国使用公历,将元月一日改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从此,“元旦”和“春节”就区分开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