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用以代替本字的同音字。古人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统称为假借字。清人王引之说: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声字,这是造字的假借,通假是本有其字不用却借用同音字,这是用字的假借。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即同音代替,但同中有异,一无本字,一有本字。为了避免混淆,把后者叫作通假为好。
古人为什么大量写通假字呢?原因是两条:一是作者写作时忘了本字,一时记不起又查不到,或者笔误,因而写了一个同音的别字,二是作者或抄写者图省事,写上一个笔画较少的音同或音近的别字。这两种别字,前代人开了先例,后人出于崇古心理便跟着用,约定俗成,别字便通用了,大家便说它是通假字。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有的字在当时只是一个假借字,或者还是本字,后代才变成了通假字。
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大部分不能逆推。有时,一个字可作几个字的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