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节助词是助成音节的一种词。它几乎完全没有实际的语法 意义,既不表示语气,也不在结构上起作用,只是表示发语的声 音或者使语言的音节匀称。翻译时一般不必对译。
在句首的音节助词,古代称为“发语词”,是文言文特有的 一种助词。主要有“夫”、“盖”、“唯”等。“夫”多与发议 论有关,“盖”与委婉的猜测、祈使有关,“唯”与表示希望有 关。这类词,有的语法学家将它们划归语气助词,称为句首语气 词。如:
①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
畏廉将军哉?(《廉蔺列传》)(凭秦王的威风,我也在朝廷上叱 责他,侮辱他的群臣;我即使无能,难道独独害怕廉将军吗?)
②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大概一 年中冒死捉蛇的事仅有两次。)
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损害秦的 利益而对晋有利,请您考虑吧。)
音节助词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其中,“有”字多放在名 词前面;“曰”、“言”、“于”、“云”、“其”等主要见于 《诗经》,多放在动词前面;句末的音节助词主要是完全虚化了 的“之”字。如:
④ 有夏多罪。(《尚书•汤誓》)(夏的罪很多。)
⑤ 我东曰归。(《诗经•东山》)(我从东边回家〇)
⑥ 言采其蕨。(《诗经•草虫》)(采摘那个蕨根。)
⑦ 王于兴师。(《诗经•无衣》)(大王征发军队。)
⑧ 岁云秋矣。(《左传•僖公十五年》)(时间到了秋天。)
⑨ 八月其获。(《诗经•七月》)(八月收获庄稼。)
⑩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诛》)(由这点 看来,大王的受蒙蔽很厉害了。)
⑪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 惠王上》)(天空浓云密布,哗哗地下起雨来,那么禾苗就生气勃 勃地长起来了。)
例⑩“观之”、例⑪“兴之”的“之”都完全无所替代,只是 一个音节。
有无替代是音节助词“之”与代词“之”的主要区别。 “有”、“曰”、“言”、“于”,有的语法书称为词头,词头不 是词而是构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