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确积分等方式落户通道……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专家认为,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将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居住证全国推行,制度含金量须提升
近年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不少地方都尝试居住证制度,试图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如今这一制度有了新的进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从地方试验到全国推广,居住证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户籍制度在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平等,尤其对于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外来人口,如果没有工作地户籍,就意味着享受不到这些公共服务,推出居住证的目的就是解决户籍制度存在的公平性问题。不少学者解读认为,居住证制度在全国推行后,户籍未必会消失,但会淡化。居住证制度代替现有户籍制度,可能是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最大期待,这是否就意味着居住证制度足够完美?
可以从两个角度评价居住证制度,一是申请居住证有什么条件,门槛高还是低;其次,拥有居住证是否就意味着彻底解决了户籍制度的公平性缺陷,还是只是部分解决。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问题,它的核心在于居住证的含金量。人们自然期待居住证含金量高,但现实地说,含金量一旦高可能就对申请门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居住证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户口簿;而如果含金量不高,过去的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居住证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大。今后居住证要受到普遍认可,就必须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做到更加公平。
从过去对居住证的相关报道看,现实可能并不乐观。早在去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媒体就梳理各地居住证的差别,结果显示,居住证申请条件北京最苛刻,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并普遍要求申请者的薪资须高于北京市平均工资,而上海、广州等地的居住证申请门槛则相对较低。此外,各地的居住证制度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着较大的差异,大致而言,门槛越高居住证背后的福利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