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脱离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充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语文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师不能单讲课文,摒弃生活”……近日,在厦门市外国语学校举行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
“真假语文”引发语文教育争议
2012年11月23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聚龙外国语学校,来自全国14个省份32所学校的教师代表联合发表《聚龙宣言》,从6个方面倡议语文教育应该回归本真。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带领“真语文团队”在全国各地推广“真语文”概念。“王旭明炮轰‘假语文’”的字眼也常见诸媒体。
今年4月2日,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厦门站”开幕式上,王旭明概括“真语文”为:真教、真学和真评。
王旭明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的“假语文”。“《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就是明显的‘假语文’。‘真语文’在教学效果上能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假语文’是在耽误学生的时间。”
关于“假语文”的范畴,王旭明还列举了诸多事例。在他看来,语文考试不该仅限于一张试卷,应该将“听说读写”的考核同时推进。“即使已经读高中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不能习惯地使用礼貌用语。”他认为,这些现状是由如今的“假语文”教育导致的。
面对王旭明对“真语文”的解释,参会的一些老师有自己的理解。“他所讲的‘真语文’就是针对现在不良的教学现象提出更好的方法。‘真语文’的概念太绝对,可阐释的空间也太大了。”厦门市一名从事语文教育26年的教师告诉记者,没有“真假语文”,只有“深浅语文”或者“好坏语文”。
语文教育缘何易受争议
“语文教育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评一评语文教育的不足。数学、物理等学科就没有语文这样的评论空间,就像每年的语文高考题目都会掀起一阵舆论热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中学语文科主任俞发亮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