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巨亏后”的投资悖论

社保政策2018-11-27李一老师

  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布公告称,全国社保基金会自营指数化投资的标的指数范围较窄,近年投资收益欠佳。在市场指数化投资工具和路径日益丰富的情况下,社保基金坚持以自营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其结果是,2016年到2016年,社保基金会自营指数化投资组合亏损共计69.53亿元,其中2016年亏损14.7亿元。

  上述公告一出,立即被不少媒体以社保基金四年亏损70亿元为题加以广泛报道,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社保基金投资效能的关注和质疑。

  其实,正如审计署公告所表述的那样,所谓四年亏损近70亿元特指的是社保基金在自营指数化投资这一领域的投资业绩。而在社保基金广泛的投资领域中,指数化投资所占比例相对有限,这一领域亏损并不意味着社保基金整体亏损。相反,在过去四年间,受益于其他领域投资的良好表现,社保基金整体而言仍保持着较高的收益率。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欧美模式作为全球社保基金主流管理模式之一,借助指数基金进行投资,凭借其高度规避非系统性风险、被动跟踪投资降低交易成本,以及规避内幕交易、短线操作等显著优势,已成为此类基金最主要的资产配置路径,并在实践中取得不俗业绩。受到社保资金委托的外部指数基金,也成为这些欧美社保基金的重要投资外脑。

  相比之下,国内社保基金却因为坚持自营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而非运用外部指数基金或委托投资指数化产品,导致表现欠佳。这种自力更生和拿来主义在事件中的巨大反差,实在耐人寻味。

  仔细分析,除去指数化投资属于新兴领域,社保基金缺乏投资经验这一表面理由之外,社保基金面对连续亏损,依旧坚持自营指数化投资,至少基于两方面深层次考量:其一便是社保基金近年来盈利的主要途径,依旧是凭借国家队的规模和信息优势,从不少个股中投资赚取超额收益。

  尤其对于一些赴海外上市而广受市场认可的大型国企,社保基金更屡屡成为基石投资者,从这种几乎稳赚不赔的生意中获得大量收入。既然在个股领域可以轻松获利,加上跑赢通胀的业绩考核压力,社保基金又何须费力不讨好地在指数化投资领域进行升级换代,而面临因大盘疲软而引发的可能损失呢?

  同时,尽管国内A股市场近年来结构日益多元,指数化基金及产品也日益丰富,但市场整体有效性和现有指数产品的设计合理性,仍受到众多机构的怀疑。基于规避更大操作风险的考虑,社保基金不愿扩大指数化投资范围,而坚持自己亲手建立、知根知底的自营投资组合,也在意料之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