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不走题,上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解读

上海高考2018-08-07李天扬老师

2018高考作文应该怎么写不走题,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解读尚未公布,以下是往年公布情况,仅供广大考生参考!

我该如何展开思考?

【材料解读】

〈一〉三点提示

“核心内涵”提示——“预测”,是此作文题的核心概念。材料首先对这一“核心”的内涵作出了提示或界定:“预测,是指预先推测”。以此为准,澄清概念,廓清其他可能出现的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多义解读。

“话题背景”提示——每一话题,都有其出现或存在的背景。有背景作依托,话题才不悬浮、缥缈,才更实在、清晰;有背景作提示,关于话题,思考才更具根基与方向,讨论也才更加彰显价值与意义。否则,大概就只能作些“凭空而思”与“无用玄谈”了。就如“评价他人生活”这一话题是建立在特定的背景之上,“预测”也有自己的“话题背景”,只不过不像前者的背景那般切近、具体,而是一个更加宏阔、宽泛的背景:“生活充满变数”。

“不同看法”提示——面对同一事物,常常见仁见智。关于“预测”,有人“乐于接受”,肯定、认可,甚至积极而为;有人“不以为然”,否定、批判,以至于大加排斥。

材料中提示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虽有代表性、普泛性,但也仅仅是两例看法而已。作为考生,我并非只能“非仁即智”。我可以“或仁或智”,选择主张其中某一种看法;当然,我也可以“非仁非智”,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第三种看法”。

〈二〉一点要求

材料中的这“一点要求”,就是“谈谈你的思考”。就什么谈思考?毫无疑问,是“预测”。谈什么思考?应该就是你关于“预测”的某种鲜明的态度、某种或某些具体独到的看法。

【“思考”方向】

关于“预测”,我该如何展开思考?展开哪些思考?有一种方法,就是借助、围绕材料的提示,或深入、或拓宽、或反向地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就此作文题,具体示例如下:

〈一〉“预先推测”

何为“预先推测”?“预先”者,未然也;“推测”者,未知也。

既然未然且未知,又据何而“预先推测”?或立足现实,辨明形势,遵循规律,合理推测;又或脱离正轨,凭空臆断,盲目推测罢了。

世人又常常“预先推测”些什么?大者事关大局,小者鸡毛琐屑;或顺或逆的趋势,或明或暗的前景,或好或坏的结果……因人、因事而异。

如此煞费心思“预先推测”究竟为何?有人为了抬头望望路,迈好脚下路;有人为了统筹规划,未雨绸缪;又或有人热衷于此,测东测西,只为消遣时日;至于以此自欺欺人、招摇撞骗之流,则又另当别论。

不同的“预先推测”又终将带来哪些结果?有人因此理性从容,积极前行;有人因此患得患失,犹豫彷徨;更有甚者,因此而焦虑恐慌,悲观绝望。有人因此珍惜了当下;有人因此把握了未来;当然,也有人因此既错过了当下,又迷失了未来。

〈二〉“生活充满变数”

如此背景,决定了“预测”有着怎样的意义?有时候,合理的“预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变生活的“变数”为“定数”,从而使人能够更加切实地把握生活。当然,因为“生活充满变数”,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预测”也许只能是“事与愿违”,白费功夫而已。

如此背景,又对“预测”或者对待“预测”提出了哪些要求?虽然“生活无定”,但“预测”须“有定”。此“有定”即合理,就是要立足现实、看准形势、遵循规律,而不可凭空臆断、天马行空。

同时,因为“生活无定”,所以对待“预测”又不可太过拘泥执著,要学会适时变通,平和、理智地面对。

〈三〉“乐于接受”“不以为然”

对于“预测”,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不以为然”。这两种具有普遍性的对立的态度能够反映、折射些什么?追根究源,对待“预测”的不同态度反映的也许正是不同的生活态度。

当然,“乐于接受”者中有对生活持有客观、理性、务实、从容、乐观、进取态度之人,亦恐不乏对生活抱着主观、盲目、随意、浮躁、悲观、怠惰态度之辈。反观“不以为然”者,亦然。

如前所述,对待“预测”的不同态度、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必将带来不同的结果。

围绕作文材料所给的提示作尽可能深广的思考,产生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然后多中选优,合理组合,最终形成自己笔下作文的立意或立论。

归根结底,只有“头脑风暴”先行,“笔墨风云”才能突至;唯有思考深入,笔下方可从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